(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历史上,唐朝的府兵制度,在唐王朝的对外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强大的军事力量支撑起了唐太宗“天可汗”的称号。明朝的卫所制度,使军队驻守边疆同时又能军屯而自给自足,明太祖朱元璋曾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为什么两个制度都在初期对稳定国家统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最后却又都被历史所淘汰呢?
唐朝初期的府兵制,是将土地分给百姓,打仗的时候征募百姓参战,是承认私人田地的一种延伸。百姓拥有自己土地,在农忙的时候在土地上耕种,在农闲的时候进行训练。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提高士兵的积极性,种田所收获的粮食是自己的,再通过参加战争,获得军功,这样拥有土地的地主就会越来越强大。
所以唐朝军人大多出自地主和拥有土地的自耕农,军人地位也高。俗话说有恒产者有恒心,唐朝时,很多有名的将领都是良家子出身,他们家境优裕,识文断字,为了功名和保卫家国而战,战斗意志也高,成为府兵在大唐是为一种荣耀。所以在唐朝初期,大唐府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睥睨,为唐王朝的鼎盛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唐朝府兵制度,存在一个弊端。唐代的府兵所在地叫“折冲府”,府兵总的指挥官叫折冲都尉,还有两名附属官员叫果毅都尉。每个折冲都尉率领的这些军队都直接由中央的兵部所管辖。等到有战争发生,由中央派出将领,同时由兵部下令府兵集合。等到战争结束之后,兵将分离,将军回到中央,士兵回到自己的折冲府所在的地区。这个制度唐初期执行一直较好。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唐王朝在对外战争中不停得到红利,府兵通过战争分配占有财富越来越多,地方富户越来越强,而贫民越来越弱,土地兼并等问题随之出现并不断加剧,最终造成豪强并起的局面。府兵制的军农一体,再加上对于军队的管理松懈,造成了地方强大势力的崛起。这些势力在后期相互兼并,成为了更强大的地方势力,完全不听从中央的管辖,形成了著名的“藩镇割据”,有点像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在后期酿成了很大的后患,最后直接导致五代十国的兴起,造成了几百年的混乱。直到宋朝时,对于地方军权进行系统的收归中央,藩镇割据政权才没有继续出现。这也直接导致了府兵制度的没落。
明朝的卫所制度,脱胎于府兵制,主要以军屯为经济来源,战事时保卫国家,和平时开垦良田,军队自给自足,不需要耗费国家财力。卫所给士兵分配土地,士兵身份一经确定,不能修改。且不许军户与其他户民通婚。普通百姓无须为国家安全负责,而军户则受世袭身份限制,失去了读书、经商的权利。因此地位低下,为人轻视,军官也多是世袭。卫所军屯制度完美的解决了军费问题和开战时募兵的困难,但因激励不足,先天缺乏进取精神。
明朝初期,卫所制度对维护国家统治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例如,早期的军户是由起义的红巾军以及朱元璋北伐过程中不断俘虏的蒙汉联军,以及一些张士诚与陈友谅的投降部队等组成。军队有独立的军籍系统,与普通民众有着严格的区别。而且,军户是世袭的,他们的子孙后代,都会继承军户这个身份,将这一部分不安定的人集中到军队里,使社会更加稳定。同时军屯有利于荒地的开垦,使得明初经济自战乱中复苏。在边疆进行屯田,还兼有行政管理的功能,因为边疆通常不设置州县,直接由卫所行使行政管理的职能,有助于加强对边疆的统治和管理,对明朝的疆域领土的扩张也有积极意义。
明朝的卫所制度吸取了唐朝府兵制的教训,军队进行屯田,所收获的粮食需要上交国家,再由国家进行统一发放,田地的归属权属于国家,这样就有效的避免了地主土地的兼并。同时在京师加强了直接的防卫,在中央设立五军都督府,在地方上设立都指挥司,都指挥司下面设立卫,增加了两层的管辖。这样可以控制地方军队,受到地方行政的管辖与监督,防止地方军队在地方做大。
但是,缺点同样明显:在粮食的收集与发放的过程中会出现效率的低下,分配不均、克扣、贪腐、额外浪费等情况。军户世袭使得卫所制比较封闭,特别是被判充军的人,后代也要戍边,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兵卒逃亡。同时士兵耕种的积极性不够,军队之中连年屯耕亏空,种的粮食不够,便会大量吃空饷。随着时间推移,军队屯兵与土地资源在后期越来越不匹配,造成了军队的大量逃兵和吃空饷加剧,军队出现散乱的情况。地方军队系统最终形同虚设,造成了明朝时期一度采用募兵制进行战争。虽然管住了军队的做大,但因为缺少一个好的管理系统,最终失去了军队的功能。
可以看出,不管是府兵制度还是卫所制度,都有其历史局限性。所以说,没有千古不易的制度,只有顺应时代,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才能跳出历史怪圈。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南非文娱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